儒家

儒家(信奉孔子学说的哲学学派)

儒家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儒家简介

  • 创始人:孔子
  •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朱子等
  • 创建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 门派思想:仁、义、礼、智、信
  • 门派典籍:四书、五经

2. 起源发展

      “儒”者最早是以教授经书为生的人,由于他们学识渊博“知天文、识旱涝”也被称为有道之士,后来(古代)发展为对学者的尊称。
      而“儒家”这一称号,据考证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儒家是一种学术流派,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期遭到重创。汉武帝时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以崛起。而一百多年前由于封建社会没落,儒家文化不断被诟病,甚至在“五四运动”开始否定了儒学。最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使儒学历经空前的批斗。儒家学说被指恶名昭著,不屑一提。甚至孔子也被贬称为“孔老二",叹哉!


3. 儒家思想

  • 主题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

  • 思想精髓


  1.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2.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3.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4.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5.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一诺千金为信,即诚信。故常言:“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4. 代表人物


儒家

孔子

儒学创始人,代表作《论语》


儒家

孟子

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著有《孟子》


儒家

荀子

儒学集大成者,地位虽不如孟子,但儒学成就要高于孟子。代表作品《荀子》


儒家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儒家

王阳明

心学集大成者,著有《大学问》,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儒家

颜子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


儒家

董仲舒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传承至今。


儒家

陆九渊

开创心学,与王阳明合称“陆王心学”。


5. 门派典籍


6. 儒家派系

      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即战国八派之说。

  1. 子张之儒
          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淮阳)人,生于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详。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从学后学业出众,与子夏、子游齐名。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遭到过围困。他勤学好问,经常与孔子讨论各种问题,《论语》记其向孔子问学达二十次之多。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率语·子张》),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的人和事。子张的秉性有点偏激,孔子曾批评他“师也过”,“师也辟” (《论语·先进》)。但他为人博爱容众,交友颇广,认为君子应该“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子张终身未仕,孔子死后,居陈国,收徒讲学。子张的弟子以后即成“子张之儒”,被列为战国儒家八派之首。
          “子张之儒”的学术或政治主张究竟如何,已难知其详。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曾十分严厉地批评“子张之儒”,把他们称之为“贱儒”,说:“弟佗其冠,礻中礻覃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这个批评似乎没有列出什么学术或思想上的根据,仅讲一些言行举止而已。一般以为荀子所斥可能是指战国末期依附于“子张之儒”一派门墙的人。如清儒郝懿行以为,是指那些徒似子张之貌而不似其真的人(参见王先谦《荀子集解》引)。现代学者敦沫若根据“子张之儒”具有博爱容众,严己宽人等特点,认为“子张氏的后学们似乎更和墨家接近”,并推测“墨翟受了子张的影响”(《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

  2. 子思之儒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关于子思之儒的学术或政治主张究竟如何,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从否定的角度略有论及:“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按大多数宋儒的观点,“子思之儒”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爱道德范畴“诚”这一精神实体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对儒家的心性之学有重大贡献。

  3. 颜氏之儒
          综合《论语》、《史记》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颜的共有八人,他们是: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颜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学所传,今天已难确断,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以颜回为代表的。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论语》中出现有32次,他的思想论清斋,讲坐忘,有清净归隐的倾向,类似于道家。其学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安贫乐道,重在下功夫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庄子》一书中,也提到过颜回之学的“坐忘”、“心斋”等修养理论。

  4. 孟氏之儒
          “孟氏之儒”是以孟子为代表的观点站不住脚。因为韩非子是评价七十子弟子,孟子靠不上边。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明确说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郭沫若认为,“孟氏之儒”不仅与“子思之儒”为一系,而且也与“乐正氏之儒”为一系(《十批判书》)。

  5. 漆雕氏之儒
          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们是: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孔子家语·弟子解》作漆雕从),学术界一般认为“漆雕氏之儒”是以漆雕开为代表的。漆雕开,《汉书·艺文志》作漆雕启,据宋儒王应麟考证,“启”为原名,汉人避汉景帝名讳改为“开”,春秋末期鲁国(一说蔡国)人,生于公元540年,卒年不详。漆雕开是孔子弟子,孔子曾让他去做官,他说对做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表示很赞赏(参见《论语·公治长》)。漆雕开具有不屈的勇气,《韩非子·显学》中说:“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在对人性的看法上,他主张性有善有恶,《论衡·本性》中记:“宓(不齐)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世硕)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根据这些资料,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漆雕氏之儒”不愿做官,好勇任侠,属于孔门弟子中任侠的一派,这一派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宓子贱、公孙尼子、世硕等都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孙尼子》,说明他们当时都有著作(均已佚)。此外,《孟子·公孙丑上》称善于“养勇”的北宫黝,亦当属于“漆雕氏之儒”、蒙文通《古学甄·漆雕之儒考》)。由此可见,漆雕氏的思想分三方面:知,得智;仁,爱民;勇,刚毅勇武。有似于侠客。

  6. 仲良氏之儒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就是《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陈良一派。据《孟子》记载:“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陈良的弟子有陈相、陈辛等,后来欣赏农家许行的学说,曾遭到孟子的严厉批评。据陈奇猷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是《礼记·檀弓上》所载的仲梁子一派仲梁子,东汉郑玄在《礼记注》中说其为鲁人。据《礼记·檀弓上》上记:“曾子曰: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又《毛诗传》中引有仲梁子语,而《毛诗》源自子夏,所以这一派可能兼有曾参、子夏二家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

  7. 孙氏之儒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他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8. 乐正氏之儒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也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乐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乐正克,因此当属“孟氏之儒”一系。据陈奇猷推测,“乐正氏之儒”或为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因此当传曾子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 另有子夏之儒。子夏之学是最注重礼制的,而礼制的强化,就是所谓的法制,宏观来讲,子夏是法家的鼻祖之一。

      总之,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传达有内部出现的派别,它们之间的观点很不相同,但都自认为是代表了孔子的正统儒家思想。从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影响颇大。


7. 历史评价

      如何评价孔子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历经数千年,后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它曾是封建正统思想备受推崇,而在新文化运动中却又坠落谷底,横遭贬斥。在当代中国正处社会转型的历史巨变之际,近年来对孔子的推崇和颂扬却愈来愈甚,而对孔子的批判声浪也愈来愈高。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的评价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呢?

  • 负面评价
  1. 保守且迷信古人
          中国一直就有一个崇尚祖先的习俗,总认为祖先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就像孔子,他崇尚周礼,恨不能生活在周公的时代,可是却忽视了当前的社会环境,不能与时俱进。
          而在后来的明朝末年,崇祯帝临死前说“诸臣误我”,其实就是文人引经据典的能力非常强,但却不关注现实情况,无法给出顺应时势的方案。

  2. 等级观念
          在儒家思想中,等级观念是非常森严的,三纲五常更是其核心思想。等级制度虽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促进社会稳定,但同时也是每个朝代后期动荡的根源之一。

  3. 愚民,扼杀创造力
          在儒家学说看来,除了读书,其他一切都是歪门邪道,只有读书当官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且,其愚民思想要求人们随波逐流,压抑人的个性。但是创造力是需要个性的,没有个性的人很难打破常规,推陈出新。
          儒家的这些思想,使得人们思想禁锢,导致社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 正面评价
  1. 促进大一统思想的传承
          儒家的宗法制度,使得人们对于故土,对于家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制度有利于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更加的深入人心。
          这种思想使得后世无论怎样动乱,始终都能够统一,没有出现似欧洲那样的四分五裂。

  2. 注重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不似法家的奴役驱使,儒家更加注重价值观和道德的引导传播,除了以刑罚为手段外,也注重教化,比法家的野蛮式手段高明不少。
          在儒家思想中,一个人除了才能的大小,也注重个人德行。儒家把道德修养看作是人的重要属性,是建功立业的首要因素和必要条件。而且,还把这种道德理念推广的政治层面,主张仁政,德政,这是有利于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的。
          而儒家的这种思想也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对道德修养的追求目标。

  3. 促进社会和谐
          《论语》中有句话,“礼之用,和为贵”。这其实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通过礼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便是在今天,这种思想也极为重要。

  • 相关总结
          儒家文化一直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所以一定会有社会局限性。汉武帝之所以采纳独尊儒术也是有原因的,当时社会主流的治国思想除了儒家,还有法家、道家和墨家。
          法家主张法治,主张以严峻刑罚限制人们日常行为,但这种政策在秦始皇时期已经展现出了极大的弊端,不可取。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在汉王朝前期促进的经济的复苏,但显然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了,因为无为而治,使得社会财富开始集中在地主豪强那里,这时就必须采取有为才行。而墨家那时则分为了两支,一支专心搞科技,一支主张行侠仗义,但是侠以武犯禁,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也不可取。因此在当时来说,汉武帝其实也是别无选择。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