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道家(信奉老庄等道家学说的哲学学派)

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道家简介

  • 创始人:老子
  • 代表人物:老子、列子、庄子、鬼谷子
  • 创建时间:先秦以前
  • 门派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应物变化
  • 门派典籍:《道德经》、《庄子》、《列子》、《吕氏春秋》

2. 起源发展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
      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兴盛,出现“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秦统六国后选择了法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道家受挫;汉朝建立后,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以至道家辉煌发展;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道家的发展再次受到压制。东汉末年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道教开始发展,汉魏以后道家开始没落,之所以没有湮灭,是因为借助于道教的发展才得以延续。


3. 道家思想

  • 主题思想
          道家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皆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成为最强盛的王朝。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 思想精髓

  1. 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 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3. 致虚守静
          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和谐思想能够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在稳定中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一个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 无为而治
          社会生态观 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无剥削、无压迫,按着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民众不受干扰,人间无猜忌,无矛盾,无冲突,自由平等,人民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


4. 代表人物


道家

老子

道家创始人,传世之作《道德经》


道家

列子

介于老、庄之间道家承前启后的传承人物,代表作《列子》


道家

庄子

地位仅次老子,与老子并称“老庄”,著有《庄子》


道家

鬼谷子

纵横家创始人,被誉为千古奇人,著有《鬼谷子》


道家

慎子

法家创始人,著有《慎子》


道家

田子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有《田子》


道家

张道陵

道教创始人,著有《老子想尔注》


道家

张三丰

武当派创始人,著有《大道论》


5. 门派典籍


6. 道家派系

  1. 黄老之学
          黄老派主张身国同治,以两相自然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动之,法天地之使万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为,以无为谓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遥,善于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形成一种“大音希声”般的“仁”,故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 主张“不贵治人贵治己”,因俗简礼,与时迁变,除衍存简,休养生息,成了历次大乱后政府的治世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代表人物为黄帝、姜子牙、老子、文子、列子、范蠡、管子、田骈、宋钘、尹文、鹖冠子、屈原、吕不韦、刘安、严遵、王充、刘昼、吕端等等。代表作:《太公》、《老子》、《文子》、《列子》、《黄帝四经》、《黄帝内经》、《慎子》、《鹖冠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刘子》等等。

  2.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黄老”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尊崇。但时过境迁,儒学独尊后,道家沦为在野之学。道家社会角色的变化使《庄子》的政治异端思想抬头,并和《老子》的自然观宇宙论结合,形成“老庄”思想。从此,以老庄为主流思想的道家以异端的姿态,从天道观、人生观和政治论诸方面向经学提出挑战,并给东汉一代的政治和魏晋的思想界以深刻的影响。老庄学对社会政治异化及文化偏向的批判精神普遍存在于历代异端学者的思想言行之中,被他们引为同调,并成为他们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精神武器。如晋代鲍敬言的无君论;明代李贽的童心说,何心隐的育欲说,汤显祖的至情论;清代唐甄的破祟论,袁牧的性灵论等等,皆得力于老庄学精神。老庄学内部有异端派、玄学派、重玄学派等。 [2] 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王弼、郭象、嵇康、阮籍、张湛、韩伯、鲍敬言、陶渊明、成玄英、王玄览、李荣、王绩、吴筠、唐玄宗、元结、无能子、陆龟蒙、苏轼、陈景元、邓牧、刘辰翁、刘基、庄元臣、傅山等。代表作:《老子》、《庄子》、《嵇康文集》、《阮籍文集》、《世说新语》、《无君论》、《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伯牙琴》、《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等等。

  3. 杨朱之学
          杨朱派则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不与物往以不染物性,无为以两不相累,两不相扰。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代表人物杨朱、告子、巫马子、孟季子、子华子、詹子(詹何)、魏牟、田巴、儿说、公孙龙等。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代表作:著作多亡佚。大体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4. 彭蒙田骈慎到派
          彭蒙,战国时期齐国人,田骈的老师。田骈,又称陈骈,也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慎到即慎子,战国时期赵国人,为稷下学者,主张无为而治,同时又主张君主运用权力推行法治,所以受到道家和法家的共同重视。彭蒙、田骈、慎到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学派,属于道家别派。 从庄子的评述中可以看出,这一派强调一视同仁,也就是看问题不偏不倚,不带主观偏见。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放弃自我,一切以事物为转移。这就意味着去除自己的心智,诸如定见、谋划、机巧之类。由于智慧是人的智慧,其中掺杂了人间的是非及自己的标准,所以慎到认为通过智慧不能了解事物,智慧的运用只能伤害万物遵循的根本道理(道)。这些思想与老子关于“公”“去智”的观点是一致的。

  5. 老子学派
          老子学派是以“老子其人、其书、其思想”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学术流派。笼统的可分为三派,分别代表了以文、史、哲三个方向,“文”以经学为主,学者训诂、考究、校勘、整理经典,主攻老子其书。“史”以考据为主,考证老子其人,老子其事相关。“哲”以老子思想为主,积极展开儒道对话、老耶对话、老佛对话,以老子的思想面对现代化、全球化。三派之间研究方向在“老子其人其书其思想”上各有所倾向,却又相辅相成。

  6. 宋尹学派
          宋尹学派代表人物为为宋钘、尹文。在人与人之间,他们“设不斗争,取不随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即以“宽”、“恕”为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总原则。在国与国之间,他们主张“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即禁止攻伐,息止兵事,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


7. 世界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其影响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8. 历史评价

      历史发展的需要,让儒家思想占了统治地位,老子和庄子虽然将道家成就推到了历史的顶峰,却没有将道家文化发扬和壮大起来.更没有让道家压倒过儒家,汉朝文景之治时期虽然有过无为而治,让道家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汉朝统治一巩固,道家的光环也开始暗淡下来,总的来说,道家,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其文化,在历史上,都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就我个人看来,它只是在当时起到繁荣文化,丰富思想的作用,它不像儒家思想,后来演变出一套道德规范来,也不像法家思想,变身出一套法律制度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已经是第一篇了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