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学小百科
综述:
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阴经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上接足少阴肾经于胸中,下接手少阳三焦经于无名指。经脉分布于胸胁、上肢内侧中间、掌中、中指。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本经首穴是天池,末穴是中冲,左右各9穴。
图示:
经脉循环:
本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脉气由此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行经时间:
戌时,19:00~21:00。
气血流注:
天池 -> 天泉 -> 曲泽 -> 郄门 -> 简使 -> 内关 -> 大陵 -> 劳宫 -> 中冲
五腧穴:
症候主治:
心包的作用在于保护心脏。外邪侵体时,心包能保护心脏不受伤害。常按摩心包经可以加强心脏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对预防现代人由饮食不平衡、运动不足造成的高胆固醇和高脂血症有很好的作用。本经上的穴位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穴位详解:
序号 | 名称 | 定位 | 取法 | 主治 | 配伍 | 刺法 | 备注 |
---|---|---|---|---|---|---|---|
1 | 天池 |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 仰卧位,乳头位于第4肋间隙,于乳头中点外开1寸处取穴。妇女应于第4肋间隙,锁骨中线向外1寸处取穴。 | 胸闷,心烦,咳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疬,疟疾,乳痈。 | 配列缺、丰隆治咳嗽;配内关治心痛;配支沟治胁肋痛。 |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正当胸腔,内容心、肺,不宜深刺。 | 手厥阴、足少阳交会穴。 |
2 | 天泉 | 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 伸臂仰掌,于腋前皱襞上端与肘横纹上的曲泽连成直线,在腋前纹头下2寸处取穴。 | 心痛,胸痛,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 配内关、通里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沟治咳嗽、胸胁痛;配侠白、曲池、外关治上肢痿、痹、瘫、痛。 | 直刺0.5~0.8寸;可灸。 | 从本穴至俞府,下为肺脏,不可深刺,以免气胸。 |
3 | 曲泽 |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 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避开血管取穴。 | 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 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针刺时要避开大血管,以防伤及血管引起血肿。 | 直刺0.5~0.8寸;可灸。 | 冲脉、足少阴交会穴。 |
4 | 郄门 |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仰掌,微屈腕,先取腕横纹中点之大陵,其上5寸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烦躁,癫疾。 | 配支沟治疟疾;配尺泽治反胃、呕吐、呃逆;配水沟、太冲治癔病;直刺0.5~0.8寸;可灸。本穴正当胸腔,内容心、肺,不宜深刺。 | 直刺0.5~1.0寸;可灸。 | 郄穴。 |
5 | 间使 |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仰掌,微屈腕,先取腕横纹中点之大陵,其上3寸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烦躁,癫狂,痫证,腋肿,肘挛,臂痛。 | 配水沟、间使、心俞、丰隆治癫、狂、痫、惊悸;透劳宫治手拘挛不开。 | 直刺0.5~1.0寸;可灸。本穴深部为正中神经干,若针刺时穴区出现发热、疼痛或强烈的触电感,当停针或略向后退针,不宜反复提插捻转,以防损伤正中神经。 |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
6 | 内关 |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仰掌,微屈腕,先取腕横纹中点之大陵,其上2寸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 配公孙治恶心、呕吐;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强刺激双内关,提插捻转1分钟,治疗癔病、手震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人中、劳宫、上脘、大钟治疗痰火狂证;配建里除胸闷。 | 直刺0.5~1.0寸;可灸。本穴深部为正中神经干,若针刺时穴区出现发热、疼痛或强烈的触电感,当停针或略向后退针,不宜反复提插捻转,以防损伤正中神经。 |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
7 | 大陵 | 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伸臂仰掌,于掌后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 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 | 配后溪治消渴、黄疸;配涌泉治五般痫。 | 直刺0.3~0.5寸;可灸。 | 荥穴。 |
8 | 劳宫 | 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 屈指握拳,以中指、无名指尖切压在掌心横纹,当第2、3掌骨之间,紧靠第3掌骨桡侧缘处是穴。 | 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 | 配内关、水沟治小儿惊风、中暑、中风昏迷等;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不语、舌本肿痛。 |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井穴。 |
9 | 中冲 |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 仰掌,于中指尖的中点,距指甲游离缘约0.1寸处取穴。 |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 | 配内关、水沟治小儿惊风、中暑、中风昏迷等;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不语、舌本肿痛。 |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井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