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学小百科
综述:
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本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过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府,再向上贯穿膈肌,夹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膈肌,流注心中。脉气由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图示:
经脉循环:
①起始于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太白、公孙)。
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
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
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
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
⑥属于脾,散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
⑦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
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
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
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
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
⑥属于脾,散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
⑦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
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行经时间:
巳时,9:00~11:00。
气血流注:
隐白穴 -> 大都穴 -> 太白穴 -> 公孙穴 -> 商丘穴 -> 三阴交穴 -> 漏谷穴 -> 地机穴 -> 阴陵泉穴 -> 血海穴 -> 箕门穴 -> 冲门穴 -> 府舍穴 -> 腹结穴 -> 大横穴 -> 腹哀穴 -> 食窦穴 -> 天溪穴 -> 胸乡穴 -> 周荣穴 -> 大包穴 -> 聚泉
五腧穴:
症候主治:
脾经是指人体十二经脉中的足太阴脾经,具有健脾行气、利湿消肿、调摄气血的功效,可治疗食欲不振、胃胀、打嗝嗳气、呕吐、疲倦乏力、失眠、女性崩漏带下、月经失调、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症状。
穴位详解:
序号 | 名称 | 定位 | 取法 | 主治 | 配伍 | 刺法 | 备注 |
---|---|---|---|---|---|---|---|
1 | 隐白 |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 先找到足大趾末节内侧,在趾甲角旁开0.1寸处取穴。 | 癫狂,多梦,惊风,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 | 配行间治血崩,配关元治经漏,配水沟治失血昏迷,配厉兑治多梦不安。 | 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 井穴 |
2 | 大都 |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 在足大趾前第1是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 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 配足三里治腹胀,配经渠治热病无汗;配太白治厥心痛。 | 直刺0.3~0.5寸,可灸。 | 荥穴 |
3 | 太白 |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 在足大趾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 |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配公孙、足三里治消化不良;配复溜、足三里治腹胀。 | 直刺0.5~0.8寸。 | 输穴;原穴 |
4 | 公孙 |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凹陷处。 | 足大趾内侧后方,当足大趾向上翘时,脚弓最凹处,约距太白穴1寸处取穴。 | 胃痛,呕吐,痛经,腹痛,泄泻,痢疾。 |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配次髎治痛经;配内关治心胃胸痛;配章门治腹胀;配天枢、中脘、神阙治脾胃虚寒。 | 直刺0.8~1.2寸。 |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
5 | 商丘 |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 正坐屈膝或仰卧,当内踝前缘直线与内踝下缘横线之交点处取穴。 |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 配气海、足三里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配关元、膀胱俞治小便不利。 | 直刺0.5~0.8寸。 | 经穴。 |
6 | 三阴交 |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内踝尖即内踝关节隆起最高点,直上4横指(一夫)处,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癃闭,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 配足三里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承扶、至阴、蠡沟治小便不利,配内关、膈俞、胃俞治腰腿痛。 | 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
7 | 漏谷 |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1. 正坐屈膝或仰卧,于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中点下半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 2. 取侧坐位,垂足,在小腿内侧从内踝尖向上量2个4横指(一夫)处,胫骨内侧面后缘,按压有酸胀感。 |
腹胀,肠鸣,足背肿痛。 |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上星治足背肿痛。 | 直刺1.0~1.5寸。 | |
8 | 地机 |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 正坐屈膝或仰卧,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凹陷中取穴。 | 月经不调,崩漏,痛经,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遗精。 | 配隐白治崩漏;配关元、三阴交、公孙、水道治疗痛经;配中都、阳辅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下肢疼痛,配章门、足三里、脾俞治疗脾虚腹痛。 | 直刺1~2寸。 | 合穴。 |
9 | 阴陵泉 |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 正坐屈膝或仰卧,于胫骨内侧面后缘髁下方凹陷处取穴。 |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配气海、三阴交治疗小便不利;配水分、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治疗脾肾阳虚,尿闭腹水。 | 直刺1~2寸。 | 合穴。 |
10 | 血海 |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 正坐屈膝,于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内侧肌突起中点处取穴;或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 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曲池治瘾疹。 | 直刺1.0~1.5寸。 | 髀穴。 |
11 | 箕门 |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 正坐屈膝或仰卧,两腿微张开,于缝匠肌内侧缘,距血海上6寸处取穴。 |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 配太冲治腹股沟疼痛。 | 直刺0.5~1.0寸。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避开血管。 | |
12 | 冲门 |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 仰卧,先取曲骨穴,曲骨穴旁开3.5寸处取穴。 |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 配大敦治疝气。 | 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 |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
13 | 府舍 |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外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 仰卧,先取曲骨穴上0.7寸,再旁开4寸处取穴。 | 腹痛,疝气,积聚。 | 配气海治腹痛。 | 直刺1.0~1.5寸。 |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
14 | 腹结 | 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仰卧,先取气海,于其旁4寸,再略向上0.2寸处取穴。 | 腹痛,便秘,泄泻,疝气。 |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配支沟治便秘。 | 直刺1~2寸。 | |
15 | 大横 |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 脐旁4寸取穴。 | 腹痛、腹泻、大便秘结、肥胖症。 |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配天枢、丰隆治肥胖。 | 直刺1~2寸。 |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
16 | 腹哀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仰卧,先取脐中旁开4寸的大横,于其直上3寸处取穴。 |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 配气海治肠鸣。 | 直刺1.0~1.5寸。不可深刺、提插。 |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
17 | 食窦 |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仰卧,先取乳中,于其旁开2寸,再向下一肋,当第5肋间隙处取穴。 | 胸胁胀痛,噫气,反胃,腹胀,水肿。 | 配膻中治胸胁胀痛。 |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 |
18 | 天溪 | 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仰卧,先取乳中,于其旁开2寸处,当第4肋间隙处取穴。 | 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 配膻中治胸胁疼痛。 |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 |
19 | 胸乡 |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仰卧,先取乳中,于其旁开2寸,再向上二肋,当第3肋间隙取穴。 | 胸胁胀痛。 | 配膻中治胸胁胀痛。 |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 |
20 | 周荣 |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仰卧,先取乳中,于其旁开2寸,再向上二肋,当第2肋间隙取穴。 | 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 配膻中治胸胁胀满。 |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 |
21 | 大包 |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 侧卧举臂,于第6肋间隙之腋中线上取穴。 | 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 脾之大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