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学小百科
综述:
按照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曲骨穴,向下过会阴部,向后行于尾骶部的长强穴,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为人体经脉之一,属于奇经八脉,统管全身阳气。
图示:
气血流注:
长强 -> 腰俞 -> 阳关 -> 命门 -> 悬枢 -> 脊中 -> 中枢 -> 筋缩 -> 至阳 -> 灵台 -> 神道 -> 身柱 -> 陶道 -> 大椎 -> 哑门 -> 风府 -> 脑户 -> 强间 -> 后顶 -> 百会 -> 前顶 -> 囟会 -> 上星 -> 神庭 -> 素髎 -> 水沟 -> 兑端 -> 龈交
经脉循环:
督脉起始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
功能主治:
生理功能
1. 督脉行于脊里,入络脑,又络肾,与脑、髓、肾关系密切,可反映脑、髓、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其中,肾为先天之本,主髓通脑,主生殖,故脊强、厥冷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统疾患与督脉关系重大。脑是人的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而督脉的路线与脊髓有重复的地方。所以,督脉与人的神志、精神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 督脉管理一身的阳气,其气血异常时,人身体发生的疾病主要在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如头风、头痛、头重、颈部发硬、头晕耳鸣、眼花、嗜睡、癫痫、腰背僵痛,还包括手足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等病症。因此,有经验的中医遇见昏倒的人首先会掐人中(水沟穴)。此外,常推督脉能使虚弱的人变得强壮。
2. 督脉管理一身的阳气,其气血异常时,人身体发生的疾病主要在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如头风、头痛、头重、颈部发硬、头晕耳鸣、眼花、嗜睡、癫痫、腰背僵痛,还包括手足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等病症。因此,有经验的中医遇见昏倒的人首先会掐人中(水沟穴)。此外,常推督脉能使虚弱的人变得强壮。
症候主治
1. 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目眩,目痛,鼻渊,鼻衄,咽喉肿痛,口歪眼斜,牙龈肿痛。
2. 神志病:惊悸,健忘,癫痫,失眠。
3. 泌尿生殖系统病症:月经不调,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
4. 经脉循行处不适:腰脊痛。
2. 神志病:惊悸,健忘,癫痫,失眠。
3. 泌尿生殖系统病症:月经不调,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
4. 经脉循行处不适:腰脊痛。
穴位详解:
序号 | 定位 | 取法 | 功效 | 主治 | 配伍 | 刺法 | 备注 |
---|---|---|---|---|---|---|---|
1 | 长强 |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 通督镇痉,清利湿热,固脱消痨。 | 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 配二白、百会(灸)治脱肛、寿疮。 |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人0.5~1.0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 络穴。 |
2 | 腰俞 | 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 调经通络,清热利湿。 | 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 配膀胱俞、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 | 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1.不宜深刺。 | |
3 | 腰阳关 |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强腰补肾,调经通络,温阳止痛。 | 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便血。 | 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腰脊冷痛。 | 直刺0.5~1.0寸;可灸。 | |
4 | 命门 |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补肾壮阳,强健腰膝,固精止带,调经止泻。 | 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 灸命门、隔盐灸神阙治中风脱证;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治寒湿痹腰痛。 | 直刺0.5~1.0寸;可灸。针尖不可向上斜刺,以免伤及脊髓。 | |
5 | 悬枢 |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温肾健脾,强健腰脊。 | 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 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 | 直刺0.5~1.0寸;可灸。针尖不可向上斜刺,以免伤及脊髓。 | |
6 | 脊中 |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健脾利湿,补肾强脊。 | 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 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腹泻;配鸠尾、大椎、丰隆治癫痫;配肾俞、太溪治腰膝痛。 | 向上斜刺0.5~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 |
7 | 中枢 |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健脾和胃,强腰补肾。 | 黄疸,呕吐,腹满,腹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 配命门、腰眼、阳陵泉、后溪治腰脊痛。 | 斜刺0.5~1.0寸;可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 |
8 | 筋缩 |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息风止痉,通络调中。 | 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 配角孙、瘈脉治小儿惊痫、瘈疭、角弓反张;配通里治癫痫;配水道治脊强。 | 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 |
9 | 至阳 |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清头明目,息风止痉,通络开窍。 | 头痛,眩晕,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 | 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配人中、太冲、丰隆治癫狂痫。 | 向下0.5~0.8寸;可灸。 | 督脉、足太阳之交会穴。 |
10 | 灵台 |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清头散风,醒脑安神,通络止痛。 | 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心烦,失眠。 | 配水沟、内关、丰隆、心俞治癫狂痫;配灵台、合谷、委中治疔毒。 | 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 |
11 | 神道 |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养心宁神,通络止痛。 | 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 配神门治健忘惊悸;配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曲泽治胸痹。 | 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 |
12 | 身柱 |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息风止痉,通络调中。 | 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 配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休克;配后溪、至阴治后头痛、目眩;配丰隆治头痛难忍。 | 向上斜刺0.5~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 |
13 | 陶道 |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解表退热,镇惊安神。 | 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 配肾俞、腰阳关、委中治胸背痛。 | 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 |
14 | 大椎 |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疏风解表,泻热通阳,息风止痉,截疟止痛。 | 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 配曲池、合谷治泻热;配定喘、孔最治哮喘;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双胆俞);配合谷治白细胞减少;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配腰奇、间使治癫痫。 | 斜刺0.5~1.0寸;可灸。不宜深刺和提插捻转,以免伤及脊髓。2.针刺时,会有麻电感传至脊柱下方或颈部上方。 | 督脉、足太阳之交会穴。 |
15 | 哑门 |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 息风止痉,通络开窍,利咽开音。 | 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 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 | 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 | |
16 | 风府 |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 清热散风,通关开窍。 | 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 配昆仑治癫狂、多言;配三间、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难言。 | 向下颔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 |
17 | 脑户 | 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 清头明目,息风止痉,通络开窍。 | 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 | 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配人中、太冲、丰隆治癫狂痫。 | 向下0.5~0.8寸;可灸。 | 督脉、足太阳交会穴。 |
18 | 强间 | 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 清头散风,镇静安神。 | 头痛,目眩,项强痛,癫狂痫,心烦,失眠。 | 配后溪、至阴治后头痛、目眩;配丰隆治头痛难忍。 | 向下平刺0.5~0.8寸;可灸。 | |
19 | 后顶 | 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 清头散风,祛风通络,健脑安神。 | 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心烦,失眠。 | 配百会、合谷治头顶剧痛;配外丘治颈项痛、恶风寒。 | 向下平刺0.5~0.8寸;可灸。 | |
20 | 百会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 平肝息风,醒脑安神,清热开窍,升阳固脱。 | 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 配脑空、天柱治头风;配人中、十宣、足三里治昏厥;配足三里、长强、承山治腰脊冷痛;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百会、风池、足临泣治美尼尔氏综合征;针百会透曲鬓、天柱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 | 平刺0.5~0.8寸。 | 督脉、足太阳之交会穴。 |
21 | 前顶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 清肝潜阳,清头散风,健脑安神。 | 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 配人中治面肿虚浮;配百会治目暴赤肿。 | 平刺0.3~0.5寸;可灸。 | |
22 | 囟会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 清头散风,醒脑安神。 | 头痛,目眩,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 配玉枕治头风;配百会治多睡;配头维、太阳、合谷治头痛目眩;配前顶、天柱、本神治小儿惊痫。 | 平刺0.3~0.5寸,小儿禁刺;可灸。 | |
23 | 上星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 清头通窍,镇静安神。 |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衄。 | 配迎香、通天治鼻塞;配合谷、太冲治头目痛;配印堂、素髎、百会、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沟治酒渣鼻。 | 平刺0.5~0.8寸;可灸。 | |
24 | 神庭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 清头通窍,镇静安神。 |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目翳,雀目,鼻衄。 | 配行间治目泪出;配囟会治中风不语;配兑端、承浆治癫痫呕沫。 | 平刺0.3~0.5寸;可灸。 | |
25 | 素髎 | 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 清泻胃热,定惊止痛。 | 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渊,酒渣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 | 配百会、足三里治低血压休克;配迎香、合谷治鼻渊。 |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 |
26 | 水沟 |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 醒脑开窍,苏厥救逆。 | 昏迷,晕厥,癫狂痫,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 配承浆治口臭难近;配上关、大迎、醫风治口噤不开。 | 向上斜刺0.3~0.5寸;不灸。 | |
27 | 兑端 | 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 清泻胃热,定惊止痛。 | 昏迷,晕厥,癫狂,癔病,消渴嗜饮,口疮臭秽,齿痛,口噤,鼻塞。 | 配本神治癫痫呕沫。 | 斜刺0.2~0.3寸;不灸。 | |
28 | 龈交 | 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 清热开窍,通络醒神。 | 齿龈肿痛,口臭,齿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 | 配承浆治口臭难近;配上关、大迎、醫风治口噤不开。 | 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