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 著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
哀矜:同情,怜悯。
敖,骄做。惰:怠慢。
硕:大,肥壮。
哀矜:同情,怜悯。
敖,骄做。惰:怠慢。
硕:大,肥壮。
译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评析: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的道理。孟子认为,修身齐家是一个人修行的基础和核心,只有修养好个人品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最后可以平天下。这种由小及大,由内及外的修养方法,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修身观和家庭观。
在这段文字中,孟子以人的五种常见心理状态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他指出,人们往往会被自己的喜爱、厌恶、敬畏、怜悯和懒散所影响,从而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这种片面的、主观的认识方式,往往会阻碍我们对事物真实性质的认知,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因此,孟子认为,修身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克服这种主观性和片面性,以便更好地认识事物,更好地管理家庭。
在这段文字中,孟子的语言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富有哲理。他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让读者深感其言之准确、深刻。同时,孟子还以俗语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他的观点,使得其言辞更加具有说服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是孟子教导人们修身齐家的重要教诲,具有很高的哲理性和实用性。它不仅揭示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还指导我们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更好地修养自己,更好地管理家庭。这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这段文字中,孟子以人的五种常见心理状态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他指出,人们往往会被自己的喜爱、厌恶、敬畏、怜悯和懒散所影响,从而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这种片面的、主观的认识方式,往往会阻碍我们对事物真实性质的认知,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因此,孟子认为,修身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克服这种主观性和片面性,以便更好地认识事物,更好地管理家庭。
在这段文字中,孟子的语言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富有哲理。他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让读者深感其言之准确、深刻。同时,孟子还以俗语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他的观点,使得其言辞更加具有说服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是孟子教导人们修身齐家的重要教诲,具有很高的哲理性和实用性。它不仅揭示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还指导我们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更好地修养自己,更好地管理家庭。这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