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 著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注释:
自用: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自以为是,不听别人意见,即刚愎自用的意思。
自专:自作主张,独断专行。
反:同”返”,回复的意思。
制度:在这里作动词用,指制订法度。
制:制定。
考文:考订文字规范。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同文指字体统一;行同指伦理道德相同。这种情况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的,据此知道《中庸》有些章节的确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
夏礼,夏朝的礼制。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前1776年,传说是禹建立的。
杞:国名,传说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故城在个河南杞县。征,验证。
殷礼:殷朝的礼制。商朝从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到纣亡国,一般称为殷代,整个商朝也称商殷或殷商。
宋:国名,商汤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
周礼:周朝的礼制。
自专:自作主张,独断专行。
反:同”返”,回复的意思。
制度:在这里作动词用,指制订法度。
制:制定。
考文:考订文字规范。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同文指字体统一;行同指伦理道德相同。这种情况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的,据此知道《中庸》有些章节的确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
夏礼,夏朝的礼制。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前1776年,传说是禹建立的。
杞:国名,传说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故城在个河南杞县。征,验证。
殷礼:殷朝的礼制。商朝从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到纣亡国,一般称为殷代,整个商朝也称商殷或殷商。
宋:国名,商汤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
周礼:周朝的礼制。
译文: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
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
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
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
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中庸》,是由孔子发表的重要看法和观点。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强调了古代制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对现在社会的一种独特的眼光和理解。
首先,在这段文本中,孔子通过对“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的描绘,形象地揭示出那些不注重历史传统,只顾自我主张的人的愚蠢和危险。这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也是对个人行为的警告。
从稍微深层的角度来看,孔子所反对的不是面对社会现状和潮流做出个性化选择的行为,也不是对已有规则的反抗,而是对古代道统的无视和推翻。孔子认为,尊重和遵循传统,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个性化和创新,才是正确的行为方式。
其次,孔子在这段文本中明确提出了强调礼制重要性的观点,即非天子不能议礼、制度和考文。这个观点表明,孔子坚信只有在一个合理、明确的社会秩序和礼制的约束下,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和谐与稳定。
最后,孔子提出自己学习和接受周礼的意愿,蓝图了一个尊重礼制,崇尚和谐,求真务实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风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充满了孔子对社会、国家和个人修养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见解,引人深思。
首先,在这段文本中,孔子通过对“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的描绘,形象地揭示出那些不注重历史传统,只顾自我主张的人的愚蠢和危险。这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也是对个人行为的警告。
从稍微深层的角度来看,孔子所反对的不是面对社会现状和潮流做出个性化选择的行为,也不是对已有规则的反抗,而是对古代道统的无视和推翻。孔子认为,尊重和遵循传统,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个性化和创新,才是正确的行为方式。
其次,孔子在这段文本中明确提出了强调礼制重要性的观点,即非天子不能议礼、制度和考文。这个观点表明,孔子坚信只有在一个合理、明确的社会秩序和礼制的约束下,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和谐与稳定。
最后,孔子提出自己学习和接受周礼的意愿,蓝图了一个尊重礼制,崇尚和谐,求真务实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风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充满了孔子对社会、国家和个人修养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见解,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