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一节

孟子

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注释:

狎:亲近

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曾经说:‘我不亲近不顺理的人。’于是将太甲放逐在桐邑,百姓很高兴。太甲变得贤能了,又让他返回来执政,百姓也很高兴。贤人做别人的臣子,他的国君不贤明,就可以把他放逐吗?”
      孟子说:“有伊尹这样大公无私的心志,就可以这样做。没有伊尹这样大公无私的心志,那就叫篡权了。”

评析:

      主要讨论了臣子对于不贤之君应有的态度与行为。其中引用了伊尹放逐太甲的历史事件,及孟子对此事的评价,表达了孟子对于臣子忠诚与权谋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段文言文的历史背景。伊尹是商朝初期的名相,以太甲不贤为由,放逐了他,而后太甲改过自新,又被伊尹恢复王位。这一事件在后世被广泛讨论,涉及到臣子的忠诚与权谋的问题。
      公孙丑以此事问孟子,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君主不贤,臣子是否可以效仿伊尹,放逐君主呢?孟子的回答十分明确:“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也就是说,如果臣子有伊尹那样的高尚志向和无私之心,可以放逐不贤的君主;如果没有,那就是篡权。
      这里,孟子的观点表达了他对于臣子忠诚的高度重视。在他看来,臣子的忠诚不仅仅是对于君主的个人忠诚,更是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因此,当君主不贤时,臣子有责任和权力去纠正君主的错误,甚至放逐君主,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但是,这必须建立在臣子有高尚志向和无私之心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变成篡权。
      孟子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他打破了传统的“君君臣臣”的观念,提出了臣子有责任和权力去纠正君主错误的观点,为后世的忠臣义士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来看,孟子通过引用历史事件和对话的形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逻辑严密而富有说服力。这种写作手法使得他的观点更加鲜明和有力。
      此外,孟子的这种观点也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权威时,我们应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责任和勇气去纠正错误和保护公正。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无私之心,避免滥用权力和谋取私利。
      总的来说,《孟子·公孙丑上》中的这段文言文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而且表达了孟子对于臣子忠诚与权谋的深刻思考。它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对我们今天的思考和行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