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注释:
孳:(zī)通“孜”《史记·夏本纪》:“予思日孳孳。”《汉书·萧何传》:“尚复孳孳得民和。”《汉书·东方朔传》:“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这里用为勤勉不怠之意。
蹠:亦作跖(zhí),人名,相传为柳下惠之弟。《庄子·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起义领袖。即春秋时的大盗。
间:区别,差异。
蹠:亦作跖(zhí),人名,相传为柳下惠之弟。《庄子·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起义领袖。即春秋时的大盗。
间:区别,差异。
译文:
孟子说:“晨鸡报晓就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的,是舜之类的人;晨鸡报晓就起来,孜孜不倦地求利益的,是盗跖之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是求利和求善的不同。”
评析:
此段文言文中,孟子对人们行为的动机进行了犀利的分析和分类,将人们的行为准则明确地划分为“善”与“利”两大类别。他借用了古代圣贤舜和恶人蹠的对比,以此阐述人之所以为善或为恶,关键在于其追求的是利益还是善良。
孟子以“鸡鸣而起”作为起点,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而引申出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这种贴近生活的描绘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对于“孳孳为善者”与“孳孳为利者”的对比,则凸显了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不同取向和心态。
孟子所言的“利与善之间”,实际上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往往会为了追求利益而放弃善良。舜和蹠就是两个极端的例子,舜代表着纯粹的善良,而蹠则代表着彻底的邪恶。舜与蹠之分,无他,就在于他们追求的是利益还是善良。
此外,孟子在这段话中也表达了他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他认为,通过教育引导人们追求善良,而不是被利益所驱使,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今天思考如何培养良好品德提供了借鉴。
从写作手法上看,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能够直击人心。这种写作风格在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学创作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不仅展示了孟子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它告诫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不应忘记善良的本性,要时刻警惕被利益所驱使,坚守道德底线。
孟子以“鸡鸣而起”作为起点,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而引申出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这种贴近生活的描绘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对于“孳孳为善者”与“孳孳为利者”的对比,则凸显了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不同取向和心态。
孟子所言的“利与善之间”,实际上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往往会为了追求利益而放弃善良。舜和蹠就是两个极端的例子,舜代表着纯粹的善良,而蹠则代表着彻底的邪恶。舜与蹠之分,无他,就在于他们追求的是利益还是善良。
此外,孟子在这段话中也表达了他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他认为,通过教育引导人们追求善良,而不是被利益所驱使,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今天思考如何培养良好品德提供了借鉴。
从写作手法上看,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能够直击人心。这种写作风格在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学创作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不仅展示了孟子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它告诫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不应忘记善良的本性,要时刻警惕被利益所驱使,坚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