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八节

孟子

告子章句下·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注释:

慎子:名滑釐,鲁国的一名大臣,善于用兵。
损:土地的减少。益:增加。
教:教化。
俭:约,少。
损:土地的减少。
益:增加。

译文:

      鲁国君想让慎子做将军,孟子说:“没有教育人民就使用他们,这叫坑害百姓。坑害百姓的人,在尧舜时代是不允许存在的。一仗能打败齐国,占领齐国的南阳,虽胜利然而却是不可以的。”
      慎子突然发怒不高兴地说:“这话我慎滑厘听不懂。”
      孟子说:“我明明白白告诉你,天子的土地纵横千里;不够一千里,就不够接待诸侯。诸侯的土地纵横百里,不够一百里,就不够奉守宗庙的礼制。当年周公被封在鲁地,方圆百里;当时土地不是不够,而封地是俭约百里。太公被封在齐地,也是方圆百里。土地不是不够,而封地是俭约百里。如今鲁国已经有五个方圆百里了,你以为有王者兴起,是使鲁国的封地有所减损呢?还是会使其更增加?不用战争而把彼国的土地拿给此国,仁者都不愿有所为,何况是用战争屠杀去求取得到呢?君子之侍奉君主,就是要努力把君主引向正道,立志于爱民而已。”

评析:

      此段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主要围绕鲁国欲使慎子为将军一事,展现了孟子对于治理国家和用兵之道的深刻见解。孟子以儒家思想为根基,主张仁爱、礼制和中道,对于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和战争频繁,持有强烈的批评态度。
      首先,孟子提出“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和教化的重要性。他认为,未经教化的民众被用于战争,是对民众的祸害,这样的行为在尧舜的时代是不被允许的。尧舜作为儒家思想中的圣王,代表了仁爱、智慧和公正,孟子以此来批评鲁国的行为,显示了其对于儒家理想社会的向往。
      接着,孟子通过周公和太公的封地之事,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周公和太公作为历史上的贤臣,他们的封地虽然广大,但都以百里为限,体现了节俭和适度的原则。而鲁国现有方百里者五,孟子认为这已经足够用于防守和治理,无需再通过战争来扩张领土。他强调,“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即使是通过战争获得了他国的土地和人口,仁者也不会为之,更何况是通过杀人来达到这个目的呢?
      最后,孟子提出“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的观点,阐述了儒家对于君臣关系的理解。他认为,作为君子或臣子,最重要的是引导君主走上正道,以仁爱为志向。这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爱”的核心观念,也显示了孟子对于政治和军事手段的审慎态度。
      此段文言文不仅展示了孟子的政治和军事观点,也体现了其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深厚学识和高尚品德。他通过历史典故和逻辑推理,层层递进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同时,他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此外,这段文言文还展示了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高超技巧。如“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一句中,“殃民”一词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未经教化之民被用于战争的恶果;而“徒取诸彼以与此”一句则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无用。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体现了孟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语言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是孟子政治和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现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展示了孟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语言艺术家的卓越才华。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