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注释:
高子:与孟子同时代但年长于孟子的一位学者。
《小弁》:《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
《凯风》:《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
矶:《集韵·微韵》:“矶,感激也。”本义为大石激水,水冲击岩石。引申为激怒、触犯之意。
固:浅陋。
关:通“弯”,拉开。
戚:亲近。
《小弁》:《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
《凯风》:《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
矶:《集韵·微韵》:“矶,感激也。”本义为大石激水,水冲击岩石。引申为激怒、触犯之意。
固:浅陋。
关:通“弯”,拉开。
戚:亲近。
译文:
公孙丑说:“高先生说:《小弁》,是小人写的诗。”
孟子说:“怎么能这样说呢?”
公孙丑说:“诗中多怨。”
孟子说:“真是固执啊,高老先生这样解诗。假如有个人在此,越国人弯弓张箭射他,他自己可以谈笑风生地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跟越国人关系疏远。如果是自己的兄长弯弓张箭而射人,那么自己就会落下眼泪来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兄长是自己的亲戚。《小弁》诗中的忧怨,正是亲近亲人。亲近亲人,就是相互亲爱。真是固执啊,高老先生这样解诗。”
公孙丑说:“《凯风》这首诗为什么不忧怨呢?”
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因为父母过错较小,《小弁》这首诗,是因为父母过错较大。亲人的过错较大而不怨恨,是更加疏远关系。亲人的过错较小而怨恨,是不可激怒的。更加疏远,是不孝顺;激怒了,也是不孝顺。孔子说:‘舜是非常孝顺的人,五十岁了还爱慕父母。”
孟子说:“怎么能这样说呢?”
公孙丑说:“诗中多怨。”
孟子说:“真是固执啊,高老先生这样解诗。假如有个人在此,越国人弯弓张箭射他,他自己可以谈笑风生地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跟越国人关系疏远。如果是自己的兄长弯弓张箭而射人,那么自己就会落下眼泪来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兄长是自己的亲戚。《小弁》诗中的忧怨,正是亲近亲人。亲近亲人,就是相互亲爱。真是固执啊,高老先生这样解诗。”
公孙丑说:“《凯风》这首诗为什么不忧怨呢?”
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因为父母过错较小,《小弁》这首诗,是因为父母过错较大。亲人的过错较大而不怨恨,是更加疏远关系。亲人的过错较小而怨恨,是不可激怒的。更加疏远,是不孝顺;激怒了,也是不孝顺。孔子说:‘舜是非常孝顺的人,五十岁了还爱慕父母。”
评析:
此段文言文为孟子与高子之间关于《小弁》与《凯风》两诗的讨论,表现出孟子对于孝道与亲情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
首先,从文中可以看出,高子认为《小弁》为小人之诗,因其充满了怨恨之情。而孟子则不以为然,他提出一个生动的比喻:越人关弓射人与兄长关弓射人的不同反应,说明了人们对待亲疏关系的不同态度。借此,孟子解释了《小弁》之怨实为亲亲之情,而亲亲即为仁,从而将怨恨之情升华到了亲情与仁的高度。此观点独树一帜,不仅为《小弁》正名,更展现了孟子对于仁与亲情的宽泛定义与深入理解。
接着,孟子又对高子提出的《凯风》为何不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认为,《凯风》描述的是亲之过小,而《小弁》则为亲之过大。过大而不怨是疏远,过小而怨则是不可触碰的底线。疏远则不孝,触碰底线亦不孝。孟子运用辩证思维,对两首诗的情感与道义进行了恰当的定位与评价,表现出他对于孝道的精细理解与高尚情操。
文末,孟子引用了孔子对舜的评价:“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这不仅为前文的孝道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更进一步深化了孝道的内涵,将其提升到了至孝的境界。舜作为古代孝子的典范,其五十而慕的情怀正是对孝道精神的最高赞扬。
从写作手法上看,孟子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辩证的思维和恰当的引用,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具说服力又富感染力。其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哲学造诣。
此外,从古代名人对这一段文言文的理解和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观点的广泛认可与深远影响。如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此段文进行了详细注解与高度评价,认为孟子“亲亲仁也”的观点是对儒家孝道学说的重要发展与创新。
综上所述,此段文言文不仅展现了孟子对于孝道与亲情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更通过其精湛的写作手法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为我们呈现了一篇充满智慧与情感的美文。
首先,从文中可以看出,高子认为《小弁》为小人之诗,因其充满了怨恨之情。而孟子则不以为然,他提出一个生动的比喻:越人关弓射人与兄长关弓射人的不同反应,说明了人们对待亲疏关系的不同态度。借此,孟子解释了《小弁》之怨实为亲亲之情,而亲亲即为仁,从而将怨恨之情升华到了亲情与仁的高度。此观点独树一帜,不仅为《小弁》正名,更展现了孟子对于仁与亲情的宽泛定义与深入理解。
接着,孟子又对高子提出的《凯风》为何不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认为,《凯风》描述的是亲之过小,而《小弁》则为亲之过大。过大而不怨是疏远,过小而怨则是不可触碰的底线。疏远则不孝,触碰底线亦不孝。孟子运用辩证思维,对两首诗的情感与道义进行了恰当的定位与评价,表现出他对于孝道的精细理解与高尚情操。
文末,孟子引用了孔子对舜的评价:“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这不仅为前文的孝道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更进一步深化了孝道的内涵,将其提升到了至孝的境界。舜作为古代孝子的典范,其五十而慕的情怀正是对孝道精神的最高赞扬。
从写作手法上看,孟子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辩证的思维和恰当的引用,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具说服力又富感染力。其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哲学造诣。
此外,从古代名人对这一段文言文的理解和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观点的广泛认可与深远影响。如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此段文进行了详细注解与高度评价,认为孟子“亲亲仁也”的观点是对儒家孝道学说的重要发展与创新。
综上所述,此段文言文不仅展现了孟子对于孝道与亲情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更通过其精湛的写作手法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为我们呈现了一篇充满智慧与情感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