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七节

孟子

告子章句上·第十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注释:

赵孟:人名,晋国的执政大臣。
既:《诗·小雅·大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五:“既,犹其也。一为指事之词。”这里用为代词,相当于“其”之意。
饱:《诗"小雅"苕之华》:“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论语·述而》:“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文心雕龙·事类》:“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这里用为充满、满足之意。
膏:《易·屯·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左传·成公十年》:“膏之下。”《大戴礼记·易本命》:“无角者膏。”《庄子·则阳》:“内热溲膏。”《春秋·玄命苞》:“膏者,神之液也。”《山海经·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这里用为甘甜、肥腴、美好之物之意。膏梁:肥肉和细粮。
文绣:绣有花纹的衣服,一般为有爵位的人所穿。
令:美好的。
愿:羡慕。

译文:

      孟子说:“盼望尊贵是每个人都有的想法,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贵之处,只是没有思考罢了。人们平常所珍贵的,并不真正值得珍贵。赵孟能让一个人或一件东西尊贵,赵孟也能让他(它)卑贱。《诗经》上说:‘其醉人以美酒,其满足人以规律。’是说让人满足于仁义,不希望人们仅仅贪吃肥肉和细粮等美昧。众所称誉的名望已经获得,也就不要羡慕别人刺绣精美的衣服了。”

评析:

      此段文言文,孟子阐述人之所欲,贵为同心,然而此贵非指物质之贵,而是精神之贵,是人之内心对于仁义的追求。他提出,人所真正贵重的并非外在的荣誉和财富,而是内在的品德修养。
      孟子首先指出,“欲贵者,人之同心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类普遍的心理追求。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于“贵”的向往都是相同的。这种“贵”,可以是社会地位的高贵,也可以是精神境界的高尚。然而,孟子所强调的并非前者,而是后者。他认为,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在之贵,而过分追求外在之贵。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这句话是孟子在提醒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价值和尊贵之处,但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孟子的思想中,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出身、地位或财富,而在于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接下来,孟子以赵孟为例,“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这句话揭示了外在之贵的虚幻和不可靠。赵孟虽然地位高贵,但他的尊贵地位是建立在外在因素上的,一旦这些因素消失,他的尊贵也会随之消失。而真正的尊贵,应该是建立在内在品质和道德之上的,这样的尊贵才是持久和可靠的。
      孟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来说明人应该追求的是精神食粮而非物质食粮。仁义道德才是人的真正食粮,它能让人感到满足和充实。因此,“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物质享受和外在荣誉的轻视。他认为,真正的尊贵不在于物质享受和外在荣誉的多少,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和满足。
      从这段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特点和风格。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使得他的思想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他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能够直击人心。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孟子对于人的内在价值的强调。他认为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外在成就和社会地位,而在于他的内在品质和道德修养。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而非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外在荣誉。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不仅体现了孟子的思想特点和风格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的内在价值的深刻见解。它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