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五节

孟子

告子章句上·第十五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

钧:同“均”。
官:器官。
我:泛指人类。

译文:

      公都子问:“同样是人,有些人被称为大人,有些人被称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从其考虑大事的,就称为大人;从其考虑小事的,就称为是小人。”
      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或者是从事大事,或者是从事小事,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人的耳朵眼睛等器官,不会思考因而会被蒙蔽,此物一接触外物,只是被引导而已。心这个器官则会思考,思考就会得到答案,不会思考的就得不到答案。这是上天赋予人类的,首先确立人生的大事,那么小的事情就不能占据人的心灵。这就是被称为大人的原因。”

评析:

      孟子对大人和小人的理解,他认为人的行为和思想决定了他是大人还是小人。孟子的这种观点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后世儒家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看,这段话是在战国时期,诸多诸侯国争权夺利,道德伦理混乱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孟子为了倡导儒家的道德伦理,提出了人的行为和思想决定其为大人还是小人的观点,这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孟子的观点态度十分明确。他认为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人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决定其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这种观点彰显了儒家道德伦理的人性论,也表明了儒家的人道主义精神。
      再次,孟子的写作思路清晰,他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最后用比喻的方式解释自己的观点。这种写作方式既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又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
      孟子的表现手法也十分独特。他使用了“耳目之官”和“心之官”的比喻,将人的行为和思想比作各自的官员,这种比喻生动形象,使得抽象的道德观念具有了形象的生活化的表现。
      在修辞手法上,孟子使用了反问的手法,通过反复提问,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问题,使得他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他也使用了排比和平行的手法,使得文章节奏鲜明,读起来更加流畅。
      从情感和意境上看,孟子的这段话充满了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他提出的大人和小人的观点,不仅仅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对社会的道德期望,这种深刻的思考和期望充满了深邃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孟子的这段话风格明快,观点鲜明,修辞手法独特,情感深邃,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这段话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和思想的道德要求,也是对社会的道德期望,这种深刻的思考和期望对后世影响深远。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