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九节

孟子

万章章句下·第九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注释:

正:诚,实际情况。
易位:改换君位的人选。
贵戚之卿:指 与国君同宗族的卿大夫。

译文:

      齐宣王向孟子请教关于大臣公卿的问题。
      孟子说:“大王问的是什么样的卿呢?”
      齐宣王说:“难道卿还有不同的吗?”
      孟子说:“是有不同的,有显贵亲戚的公卿,有非王族的异姓公卿。”
      齐宣王说:“请问显贵亲戚的公卿。”
      孟子说:“国君有大的过错他们则劝谏,反复劝谏不听,就另立国君。”
      齐宣王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
      孟子说:“大王不要见怪,大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面的答案回答。”
      齐宣王脸色平静下来,然后问非王族的公卿。
      孟子说:“国君有过错他们则劝谏,反复劝谏不听,他们就会离开这个国家。”

评析:

      短短数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政治哲学与人伦智慧,为我们展现了孟子对于君臣之道的独特见解。
      从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社会动荡不安。齐宣王身为一国之君,自然关心如何维护统治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他向孟子询问关于卿(大臣)的问题,其实是对如何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如何确保君主权威不被挑战的隐忧。
      孟子在回答中,首先区分了“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的不同职责。贵戚之卿与君主有血缘之亲,责任更为重大。当君主出现重大过失时,他们不仅要劝谏,如果反复劝谏不被接纳,甚至有责任废黜君主,另立新君。这一点,无疑是向君主权威发起了挑战,也无怪乎齐宣王听后“勃然变乎色”。但孟子却坦然自若,认为自己只是“以正对”,即正直地回答了问题。
      而对于异姓之卿,孟子认为他们的责任相对较轻。当君主有过失时,他们也应该劝谏,但如果反复劝谏不被接纳,那么他们可以选择离开。这既体现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与责任,也保留了他们作为个体的尊严与选择权。
      孟子在这里其实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服从与被服从,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与信任基础之上的合作关系。君主应该尊重臣子的意见,而臣子也有责任在君主出现错误时及时指出。这种关系的维系,依赖于双方的理性与责任感。
      此外,孟子还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他先是通过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的对比,突出了君臣关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接着又通过描述齐宣王的不同反应,展现了自己观点的冲击力与影响力。
      总的来说,《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这段文言文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还展现了孟子作为一位伟大哲学家的独特智慧与人格魅力。它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人伦道德以及君臣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