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一节

孟子

万章章句上·第一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

旻:(mín)《尚书·尧典》:“钦若旻天。”《尚书·多士》:“不吊旻天。”《诗·小雅·雨无止》:“旻无疾威。”《尔雅·释天》:“秋为旻天。”本义为秋天,这里泛用为“天”之意。
劳:《诗·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邶风·燕燕》:“实劳我心。”《论语·泰伯》:“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清魏源《默觚上·学篇二》:“故君子者,佚乐而为君子也;小人者,忧劳而成小人也。”这里用为忧愁愁苦操心之意。
长息:人名,公明高的学生。
公明高:人名,曾子的学生。
恝:(jiá)《广韵·黠韵》:“恝,无愁貌。”这里用为淡然,不经心的样子之意。
共:通“恭”,恭敬。
胥:观察、考察。
少艾:这里指年轻美貌的人
热中:内心焦躁。
慕:爱慕,依恋。
怨慕: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

译文:

      万章问:“大舜到田野里,望着天空哭诉,是什么事让他呼告哭泣呢?”
      孟子说:“这是因为他又怨恨又思念。”
      万章说:“常听说‘得父母宠爱,高兴而难忘;被父母厌恶,忧愁而不怨恨。’那么,大舜怨恨父母吗?”
      孟子说:“长息曾经问公明高:‘大舜到田野里,我已经听你讲解过了;望着天哭诉,是为了父母,那我就不撞了。’公明高说:‘这就不是你能理解的了。’这是公明高以孝子的心态,认为不应该若无其事,淡然处之:我尽力地耕田,恭敬地完成做儿子的职责而已,至于父母不宠爱我,我有什么办法呢?帝尧派他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百官带着牛羊、粮食,到农田里去侍奉大舜,天下的许多读书人都去归附他,帝尧考察天下而把天下迁让给舜。因为不被父母喜欢,舜就如同穷人找不到归宿一样。被天下的读书人所喜欢,是每个人的欲望,而不能解开舜的忧愁;喜欢美貌的女子,也是每个人的欲望,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而还是不能解开舜的忧愁;富裕,也是每个人的欲望,拥有了整个天下,也还是不能解开舜的忧愁;尊贵,也是每个人的欲望,身为天子那样的尊贵,也还不能解开舜的忧愁。被人喜爱、喜好美色、富裕且尊贵,没有一样能解除舜的忧愁,惟有让父母顺心才能解忧。人在少年时,仰慕父母;知道爱好美色了,则思念年轻漂亮的了;有了妻子,就会思念家室;入仕作官就会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赏识就会内心焦躁。只有最孝顺的人终身思念父母。到了五十岁还思念父母的人,我在大舜身上见到了。”

评析:

      此段文言文,载于《孟子·万章上》,为孟子与万章之间关于大舜之孝道的深入对话。短短数百字,蕴含了对人性、家庭伦理、权力与道德的多层次思考,展现出孟子思想的深厚内涵与人文情怀。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大舜作为古代圣王,其生平事迹被后世儒家视为道德典范。孟子选择大舜作为论述对象,本身就寄托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当时社会伦理堕落的忧虑。而对话的形式,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在孟子看来,大舜之所以“号泣于旻天”,并非因为他在物质或权力上有所缺失,而是因为他深感“不顺于父母”。这种“不顺”,实际上是对亲情的深沉眷恋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无尽感激。即使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也不足以消解这种因为无法陪伴父母而产生的内心忧愁。这里,孟子巧妙地将人的自然情感(孝)与超自然的道德义务(忠)相结合,构建了一个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但又超越家庭伦理的普遍道德原则。
      此外,孟子还通过描述大舜一生中的情感变迁,从对父母的思念到对妻子的爱慕,再到对君主的忠诚,展现了一个成熟个体在情感世界中的丰富性和层次感。这种描述不仅具有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性,也在哲学层面上揭示了人性中情感与理性、自然与社会的动态平衡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阐述大舜之孝时,并没有采用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运用生动具体的情境描绘和心理分析,使得其孝道观既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又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这种写作方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孟子的思想更加贴近人心,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不仅是孟子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散文艺术的典范之作。它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真挚的人文情怀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后世研究和传承孟子思想及儒家文化的重要文献。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