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注释:
良人:古时女子对丈夫的称呼,意思近于“郎”。
餍:(yàn)《国语·晋语九》:“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玉篇·食部》:“餍,饱也。”这里用为吃饱之意。
墦:(fán)《广雅·释丘》:“墦,冢也。”这里用为坟场之意。
施:《诗"王风"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这里用为逶迤斜行之意。意为偷偷地跟着。
施施:通“侈”,夸耀,得意洋洋的样子。
中庭:庭中。
讪:咒骂。
蚤:通“早”。
餍:(yàn)《国语·晋语九》:“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玉篇·食部》:“餍,饱也。”这里用为吃饱之意。
墦:(fán)《广雅·释丘》:“墦,冢也。”这里用为坟场之意。
施:《诗"王风"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这里用为逶迤斜行之意。意为偷偷地跟着。
施施:通“侈”,夸耀,得意洋洋的样子。
中庭:庭中。
讪:咒骂。
蚤:通“早”。
译文:
齐国有一个人家中有一妻一妾,她们的丈夫出外,一定是酒足饭饱才回来。他妻子问他跟谁在一起吃喝,他说全是富贵人物。他的妻子告诉妾说:“丈夫每次外出,都是酒足饭饱才回家,问他跟谁吃喝,他说全是富贵人物,但家里从来没有显赫的人来过,我要去偷看丈夫所去的地方。”
次日清早起床,偷偷地跟着丈夫到他所到的地方,遍城的人没有一个站立着跟她丈夫交谈的。后来到了东郊的坟场里,丈夫便走到祭扫坟墓者那里乞讨剩下的酒肉;不够饱,又四处张望转向别家乞讨。这就是他酒足饭饱的办法。
他妻子回来后,告诉妾,说:“所谓的丈夫,是我们仰望为终身的依靠,如今竟然是这样……”妻子与妾一起讥讪丈夫,并在庭院中相对哭泣,而她们的丈夫还不知道,逶迤斜行着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夸耀。
在君子看来,人们之所以追求富贵腾达,其妻妾不感到羞耻也不同在庭院中相对哭泣的,真是太少了。
次日清早起床,偷偷地跟着丈夫到他所到的地方,遍城的人没有一个站立着跟她丈夫交谈的。后来到了东郊的坟场里,丈夫便走到祭扫坟墓者那里乞讨剩下的酒肉;不够饱,又四处张望转向别家乞讨。这就是他酒足饭饱的办法。
他妻子回来后,告诉妾,说:“所谓的丈夫,是我们仰望为终身的依靠,如今竟然是这样……”妻子与妾一起讥讪丈夫,并在庭院中相对哭泣,而她们的丈夫还不知道,逶迤斜行着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夸耀。
在君子看来,人们之所以追求富贵腾达,其妻妾不感到羞耻也不同在庭院中相对哭泣的,真是太少了。
评析:
这一段文言文出自《孟子·离娄下》,以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形象地展现了社会风俗中虚荣与伪善的悲哀,并对人追求名利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故事背景设定在齐国,一个男子每次外出都会酒足饭饱后回家,向妻妾吹嘘自己与富贵之人共饮共食。然而,妻子怀疑其真实性,于是早起跟踪丈夫,发现丈夫实际上是在城东的墓地之间,向祭扫坟墓的人乞讨剩余的祭品。这一幕揭示了丈夫所谓的“富贵”生活,不过是虚假的幻象。
从作者的观点态度来看,孟子借助这一故事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追求名利、虚荣伪善风气的深深忧虑。男子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不惜撒谎吹嘘,而妻妾最终发现真相后的哭泣,更是对社会虚伪现象的沉痛控诉。孟子以尖锐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端。
在表现手法上,孟子采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情节,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使得其教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丈夫的虚荣与实际的落魄,妻妾的期望与现实的失望,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也极为丰富。从妻妾对丈夫的期望到失望,再到最后的哭泣,情感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的转变。而丈夫的虚伪和自欺欺人,则更加深了这种情感的沉痛。整个故事营造出一种悲哀和无奈的氛围,使读者在感受人物情感的同时,也反思自身和社会的价值观。
在风格和特点方面,孟子的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他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心理分析,成功地塑造了各个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他的作品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和社会责任感,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这段文言文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性剖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不要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人格的尊严。同时,它也警示我们警惕社会的虚伪和伪善之风,坚守真诚和善良的人性本真。
故事背景设定在齐国,一个男子每次外出都会酒足饭饱后回家,向妻妾吹嘘自己与富贵之人共饮共食。然而,妻子怀疑其真实性,于是早起跟踪丈夫,发现丈夫实际上是在城东的墓地之间,向祭扫坟墓的人乞讨剩余的祭品。这一幕揭示了丈夫所谓的“富贵”生活,不过是虚假的幻象。
从作者的观点态度来看,孟子借助这一故事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追求名利、虚荣伪善风气的深深忧虑。男子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不惜撒谎吹嘘,而妻妾最终发现真相后的哭泣,更是对社会虚伪现象的沉痛控诉。孟子以尖锐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端。
在表现手法上,孟子采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情节,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使得其教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丈夫的虚荣与实际的落魄,妻妾的期望与现实的失望,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也极为丰富。从妻妾对丈夫的期望到失望,再到最后的哭泣,情感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的转变。而丈夫的虚伪和自欺欺人,则更加深了这种情感的沉痛。整个故事营造出一种悲哀和无奈的氛围,使读者在感受人物情感的同时,也反思自身和社会的价值观。
在风格和特点方面,孟子的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他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心理分析,成功地塑造了各个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他的作品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和社会责任感,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这段文言文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性剖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不要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人格的尊严。同时,它也警示我们警惕社会的虚伪和伪善之风,坚守真诚和善良的人性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