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六节

孟子

离娄章句上·第十六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注释:

俭:《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述而》:“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易·否·象传》:“君子以俭德避难。”《说文》:“俭,约也。”这里用为自我约束,不放纵,俭朴之意。
恶:《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恶识宗?”《左传·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广韵》:“恶,安也。”这里用为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译文:

      孟子说:“为人谦恭的人不会欺侮他人,善于自我约束的人不会掠夺别人。欺侮而且掠夺别人的君王,深怕别人不顺从,怎么能够做得到谦恭而且能自我约束呢?谦恭而且能自我约束难道能以悦耳的声音、献媚的笑容表现出来吗?”

评析: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以他一贯的直率和深刻,向我们阐述了他对于“恭”和“俭”的理解。他说:“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短短两句,却如同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人们行为的准则。
      “恭”和“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美德。在这里,孟子强调了这两个美德的核心意义。恭,并非表面的礼节和谦逊,而是源自内心的尊重。一个真正恭敬的人,不会对他人产生侮辱的行为,因为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的价值和尊严。俭,并非仅仅是节省和节制,更是一种不贪婪、不掠夺的态度。一个真正节俭的人,不会贪图他人的财物,因为他们懂得珍惜和满足。
      孟子接着指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这是对那些表面恭敬、内心却贪婪无度的统治者的批判。他们虽然口头上讲着恭俭,但实际上却做着侮辱和掠夺他人的事情。他们的行为完全违背了恭俭的真正意义。
      最后,孟子强调:“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这是对人们追求表面形式的警醒。真正的恭俭不是通过言语和表情来表现的,而是通过行为和内心来体现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无论多么谦恭有礼,如果内心没有真正的恭敬和节俭,那么他就不能算作一个真正恭俭的人。
      这段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深邃而博大,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行为的规范,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形式。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珍惜资源、节制欲望、追求公正和和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恭俭美德的人。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