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注释:
求:姓冉名求,孔子的学生。
季氏:即季孙氏,鲁国大夫,此时把持鲁国的国政,代鲁国国君主持祭祀。
宰:《周礼·目录》:“宰者,官也。”《周礼·序官》:“乃立天官冢宰。”《论语·公冶长》:“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仪礼·聘礼》:宰命司马戒众介。”这里是指古代官吏的通称。
刑:《尚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管子·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孟子·梁惠王上》:“刑于寡妻。”《孟子·离娄上》:“君子犯义,小人犯刑。”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辟:《诗"魏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商君书·弱民》:“农辟地。”《盐铁论·地广》:“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这里用为开辟、开拓之意。
季氏:即季孙氏,鲁国大夫,此时把持鲁国的国政,代鲁国国君主持祭祀。
宰:《周礼·目录》:“宰者,官也。”《周礼·序官》:“乃立天官冢宰。”《论语·公冶长》:“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仪礼·聘礼》:宰命司马戒众介。”这里是指古代官吏的通称。
刑:《尚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管子·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孟子·梁惠王上》:“刑于寡妻。”《孟子·离娄上》:“君子犯义,小人犯刑。”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辟:《诗"魏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商君书·弱民》:“农辟地。”《盐铁论·地广》:“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这里用为开辟、开拓之意。
译文:
孟子说:“冉求做了季氏的官员,没有能力改变季氏执政的规律,而征收的粟米比过去倍增。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了,学生们击鼓而攻击他,是可以的。’由此看来,国君不施行爱民政策而敛财致富的人,都是孔子所厌弃的,更何况是还要替他卖力打仗的人呢?为争夺地盘而战,往往杀人遍野;为掠夺城镇而战,往往杀人满城;这就是所谓的为了土地而吃人肉,这些人死有余辜。所以善于征服的人以归服为最上等的典范,能够连结诸侯而不打仗的人次之,开辟荒野来成为土地的人又次之。”
评析:
此段文言文引自孟子,借孔子与其弟子冉求之间的故事,强烈批判了当政者不仁而行富国强兵之道的行为。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孟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以及他对战争的深恶痛绝。
首先,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孟子的儒家思想背景。他引述孔子的话,对冉求的行为表示不满,因为冉求作为季氏的家宰,并没有改善季氏的德行,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里体现了孟子对于德行的重视,他认为政治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人的道德水平,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接着,孟子通过冉求的例子进一步推论,如果一个君主不实行仁政而使国家富强,那么这种行为是被孔子所唾弃的。孟子认为,真正的富强来自于民众的内心满足和道德提升,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积累。
此外,孟子对于战争的态度也非常明确。他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样生动的描绘来表达战争的残酷性。在孟子看来,战争是“率土地而食人肉”,其罪行“不容于死”。这种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强烈谴责,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表现手法上看,孟子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从冉求的个人行为出发,逐步扩展到整个君主制的道德要求,再进一步深入到对战争的伦理思考,其论述严密而有力。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明快,比喻生动形象,使得这段文言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体现了孟子儒家思想的精髓,展现了他对于政治、道德和战争的独特见解。它不仅对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有重要价值,也对我们思考当今世界的政治、伦理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孟子的儒家思想背景。他引述孔子的话,对冉求的行为表示不满,因为冉求作为季氏的家宰,并没有改善季氏的德行,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里体现了孟子对于德行的重视,他认为政治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人的道德水平,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接着,孟子通过冉求的例子进一步推论,如果一个君主不实行仁政而使国家富强,那么这种行为是被孔子所唾弃的。孟子认为,真正的富强来自于民众的内心满足和道德提升,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积累。
此外,孟子对于战争的态度也非常明确。他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样生动的描绘来表达战争的残酷性。在孟子看来,战争是“率土地而食人肉”,其罪行“不容于死”。这种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强烈谴责,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表现手法上看,孟子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从冉求的个人行为出发,逐步扩展到整个君主制的道德要求,再进一步深入到对战争的伦理思考,其论述严密而有力。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明快,比喻生动形象,使得这段文言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体现了孟子儒家思想的精髓,展现了他对于政治、道德和战争的独特见解。它不仅对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有重要价值,也对我们思考当今世界的政治、伦理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