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注释:
役:这里用为役使于、服从于之意。
女:《诗"小雅"巷伯》:“既其女迁。”《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这里用为以女嫁人之意。
丽:数量,这里用为成群结队之意。
亿:古人以十万为亿,不亿即不止十万。
侯:疑问代词。相当于“何”。这里用为为什么,侯不(何不)之意。
肤: 大。
敏:达,这里指长相英俊。
将:这里用为将要、就要之意。
裸:亦作“灌”,古代祭祀中的一种礼节,把香酒洒地以祭鬼神。
女:《诗"小雅"巷伯》:“既其女迁。”《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这里用为以女嫁人之意。
丽:数量,这里用为成群结队之意。
亿:古人以十万为亿,不亿即不止十万。
侯:疑问代词。相当于“何”。这里用为为什么,侯不(何不)之意。
肤: 大。
敏:达,这里指长相英俊。
将:这里用为将要、就要之意。
裸:亦作“灌”,古代祭祀中的一种礼节,把香酒洒地以祭鬼神。
译文:
孟子说:“天下有了正常的道路,小的规律就服从于大的规律,有小贤的人就服从于大贤的人;天下失去了正常的道路,力量小的就服从于力量大的,势力弱的就服从于势力强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天意。顺从天意的就能生存,违背天意的就要灭亡。齐景公说:‘既不能命令别人,又不能接受别人的命令,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痛哭着把女儿嫁给吴国。
“现今小国效法大国,但却耻于接受大国的指令,这就好比学生耻于听命于老师一样。如果以之为耻,就不如效法周文王。效法周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定能够掌握天下的治理权。《诗经》上说:‘殷商的子孙后裔,成群结队地不安宁。上帝既然已经授意,何不都穿上周朝服?诸侯都穿上周朝服,说明天命会转移。殷朝的读书人浅薄且敏捷,他们裸体就要在京城。’孔子说:‘仁爱不是用数量众多来衡量的,如果国家君主喜好仁爱,那就天下无敌。’如今想要无敌于天下但又不以仁爱为本,就好比是忍受酷热而不用凉水冲洗。《诗经》上说得好:‘谁能手执烫东西,却不用凉水冲洗?’”
“现今小国效法大国,但却耻于接受大国的指令,这就好比学生耻于听命于老师一样。如果以之为耻,就不如效法周文王。效法周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定能够掌握天下的治理权。《诗经》上说:‘殷商的子孙后裔,成群结队地不安宁。上帝既然已经授意,何不都穿上周朝服?诸侯都穿上周朝服,说明天命会转移。殷朝的读书人浅薄且敏捷,他们裸体就要在京城。’孔子说:‘仁爱不是用数量众多来衡量的,如果国家君主喜好仁爱,那就天下无敌。’如今想要无敌于天下但又不以仁爱为本,就好比是忍受酷热而不用凉水冲洗。《诗经》上说得好:‘谁能手执烫东西,却不用凉水冲洗?’”
评析:
孟子在此讲述了道德与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仁政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孟子对于天下大势的深刻理解与其仁政思想的核心。
孟子开篇即言:“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在有道的时代,德行与才能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而在无道的时代,则纯粹是力量对比的关系。这种看法不仅反映了孟子对于时局的敏锐观察,也展现了他对于道德与力量的高度抽象。孟子认为,无论是道德还是力量,最终都是天的安排。“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这既是警告,也是对天命的尊重。
接着,孟子引用齐景公的事例来说明一个国君应该如何对待天命和权力。齐景公因不能接受命令而将女儿嫁到吴国,结果导致国家的衰落。孟子认为,如果小国不愿接受大国的领导并以此为耻,那么这就像弟子耻于接受老师的教导一样。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文王的仁政。文王以仁为本,因此能在短时间内统一天下。
此外,孟子还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来强调天命无常和仁政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喜好仁爱,那么这个国家将是无敌的。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想要成为无敌的却不用仁爱的方式,这就像手里拿着热东西却不愿意用水来洗一样愚蠢。
最后,孟子再次引用《诗经》的诗句:“谁能执热,逝不以濯?”,以此来警告那些只知道追求权力而不知道仁爱的君主。
从这段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才华。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和有力。同时,他的思想也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尽管技术和经济在飞速发展,但道德和仁爱仍然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孟子的思想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应该尊重道德、追求仁爱,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孟子开篇即言:“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在有道的时代,德行与才能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而在无道的时代,则纯粹是力量对比的关系。这种看法不仅反映了孟子对于时局的敏锐观察,也展现了他对于道德与力量的高度抽象。孟子认为,无论是道德还是力量,最终都是天的安排。“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这既是警告,也是对天命的尊重。
接着,孟子引用齐景公的事例来说明一个国君应该如何对待天命和权力。齐景公因不能接受命令而将女儿嫁到吴国,结果导致国家的衰落。孟子认为,如果小国不愿接受大国的领导并以此为耻,那么这就像弟子耻于接受老师的教导一样。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文王的仁政。文王以仁为本,因此能在短时间内统一天下。
此外,孟子还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来强调天命无常和仁政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喜好仁爱,那么这个国家将是无敌的。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想要成为无敌的却不用仁爱的方式,这就像手里拿着热东西却不愿意用水来洗一样愚蠢。
最后,孟子再次引用《诗经》的诗句:“谁能执热,逝不以濯?”,以此来警告那些只知道追求权力而不知道仁爱的君主。
从这段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才华。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和有力。同时,他的思想也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尽管技术和经济在飞速发展,但道德和仁爱仍然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孟子的思想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应该尊重道德、追求仁爱,这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