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注释:
段干木:人名,战国初期魏文侯时的贤者。
泄柳:人名,鲁穆公时人。
内:通“纳”《礼记·月令》:“无不务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赵不内。”《史记·项羽本纪》:“欲止不内。”《说文》:“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这里用为接纳之意。
阳货:又称阳虎,季氏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了鲁国的朝政,而此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了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矙:(kàn)同“瞰”。《孟子·离娄下》:“王使人矙夫子。”《文选·班固·东都赋》:“瞰四裔而抗棱。”《文选·张衡·东京赋》:“左瞰暘谷。”《广雅·释诂一》:“瞰,视也。这里用为探看之意。
畦:(qí)《庄子》:“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史记·货殖列传》:“千畦姜韭。”《说文》:“畦,田五十亩曰畦。”菜圃间划分的行列。这里是当动词用。
赧:(nǎn)柳宗元《乞巧文》:“大赧而归,填恨低首。”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这里用为形容词,因羞惭而脸红之意。
泄柳:人名,鲁穆公时人。
内:通“纳”《礼记·月令》:“无不务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赵不内。”《史记·项羽本纪》:“欲止不内。”《说文》:“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这里用为接纳之意。
阳货:又称阳虎,季氏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了鲁国的朝政,而此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了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矙:(kàn)同“瞰”。《孟子·离娄下》:“王使人矙夫子。”《文选·班固·东都赋》:“瞰四裔而抗棱。”《文选·张衡·东京赋》:“左瞰暘谷。”《广雅·释诂一》:“瞰,视也。这里用为探看之意。
畦:(qí)《庄子》:“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史记·货殖列传》:“千畦姜韭。”《说文》:“畦,田五十亩曰畦。”菜圃间划分的行列。这里是当动词用。
赧:(nǎn)柳宗元《乞巧文》:“大赧而归,填恨低首。”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这里用为形容词,因羞惭而脸红之意。
译文:
公孙丑问:“不见诸侯,是什么最佳行为方式呢?”
孟子说:“古时候的惯例,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参见。段干木翻墙逃避魏文侯,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太过分了。迫不得己,也是可以见的。阳货想要孔子来见他,又厌恶别人认为他不知礼,当时大夫赠送财物给士人,士人如果不能在家亲自接受,就应去大夫家拜谢。于是阳货探看到孔子不在家,就去孔子家赠送蒸好的猪腿;孔子于是也探看到阳货不在家时前往拜谢。在那时,如果阳货先去拜访,孔子怎么会不见他呢?曾子说‘耸着肩膀对别人谄媚地笑,这比夏天在菜地里划行列还要痛苦。’子路说:‘跟一个人不志同道合,却勉强交谈,脸上露出羞愧之色,我真不知所为何来。’这样看来,君子的品行修养,是可以知道的。”
孟子说:“古时候的惯例,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参见。段干木翻墙逃避魏文侯,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太过分了。迫不得己,也是可以见的。阳货想要孔子来见他,又厌恶别人认为他不知礼,当时大夫赠送财物给士人,士人如果不能在家亲自接受,就应去大夫家拜谢。于是阳货探看到孔子不在家,就去孔子家赠送蒸好的猪腿;孔子于是也探看到阳货不在家时前往拜谢。在那时,如果阳货先去拜访,孔子怎么会不见他呢?曾子说‘耸着肩膀对别人谄媚地笑,这比夏天在菜地里划行列还要痛苦。’子路说:‘跟一个人不志同道合,却勉强交谈,脸上露出羞愧之色,我真不知所为何来。’这样看来,君子的品行修养,是可以知道的。”
评析:
此段文言文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记录了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探讨了士人如何与诸侯交往的问题,展现了孟子对于士人气节和尊严的坚守,以及对权贵的独立姿态。
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所处的时代,士人与诸侯之间的交往是复杂而微妙的。公孙丑的问题“不见诸侯,何义?”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如何与权力相处的困惑。而孟子的回答则强调了士人的独立精神和气节。他提到古代的惯例是“不为臣不见”,即士人若非诸侯之臣,则无需主动去拜见。这既体现了士人的尊严,也是对权力的一种警惕。
接着,孟子举了段干木和泄柳的例子来说明士人如何在保持尊严的同时应对诸侯的压力。段干木和泄柳都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了他们对权贵的不屑,段干木甚至翻墙躲避诸侯的召见,泄柳则闭门不纳。这些行为虽然有些过分,但却表明了他们对权贵的独立姿态。孟子认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士人也可以见诸侯,但必须是出于义而非利。
然后,孟子又举了阳货与孔子的例子来说明士人如何在与诸侯的交往中保持自己的原则。阳货欲见孔子却不愿失礼,于是趁孔子不在家时送去蒸豚,孔子也在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谢。这个例子表明,士人与诸侯的交往可以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既不失礼也不失节。
最后,孟子引用了曾子和子路的话来强调士人在与诸侯交往时应保持的气度。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意指谄媚的笑容比夏天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子路说“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意指与诸侯交往时若言语不合则观其面色而知难以为继。这些话都表明了士人在与诸侯交往时应保持的尊严和独立精神。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通过公孙丑和孟子的对话展现了孟子对于士人气节和尊严的坚守以及对于权贵的独立姿态。孟子认为士人在与诸侯交往时应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尊严既要尊重权贵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精神。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这段文言文也展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和深刻的思想见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所处的时代,士人与诸侯之间的交往是复杂而微妙的。公孙丑的问题“不见诸侯,何义?”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如何与权力相处的困惑。而孟子的回答则强调了士人的独立精神和气节。他提到古代的惯例是“不为臣不见”,即士人若非诸侯之臣,则无需主动去拜见。这既体现了士人的尊严,也是对权力的一种警惕。
接着,孟子举了段干木和泄柳的例子来说明士人如何在保持尊严的同时应对诸侯的压力。段干木和泄柳都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了他们对权贵的不屑,段干木甚至翻墙躲避诸侯的召见,泄柳则闭门不纳。这些行为虽然有些过分,但却表明了他们对权贵的独立姿态。孟子认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士人也可以见诸侯,但必须是出于义而非利。
然后,孟子又举了阳货与孔子的例子来说明士人如何在与诸侯的交往中保持自己的原则。阳货欲见孔子却不愿失礼,于是趁孔子不在家时送去蒸豚,孔子也在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谢。这个例子表明,士人与诸侯的交往可以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既不失礼也不失节。
最后,孟子引用了曾子和子路的话来强调士人在与诸侯交往时应保持的气度。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意指谄媚的笑容比夏天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子路说“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意指与诸侯交往时若言语不合则观其面色而知难以为继。这些话都表明了士人在与诸侯交往时应保持的尊严和独立精神。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通过公孙丑和孟子的对话展现了孟子对于士人气节和尊严的坚守以及对于权贵的独立姿态。孟子认为士人在与诸侯交往时应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尊严既要尊重权贵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精神。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这段文言文也展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和深刻的思想见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