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四节

孟子

滕文公章句下·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注释:

彭更:孟子的学生。
传:(zhuàn转)《战国策·齐策五》:“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三国志·张鲁传》:“作义舍,如今之亭传。”这里用为古时招待宾客的馆舍之意。
泰:通“太”;过于。《庄子·渔父》:“不泰多事乎?”《礼记·曲礼上》假尔泰龟有常。”《淮南子·原道》:“泰古二皇。”这里用为过分之意。
箪:(dān)《左传·宣公二年》:“箪食与肉。”《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礼记·曲礼》:“苞苴箪笥。”《仪礼·士冠礼》:“栉实于箪。”《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文》:“箪,笥也。从竹,单声。”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功:《书·益稷》:“惟荒度土功。”《诗·豳风·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庄子·天地》:“事求可,功求成。”这里用为成效之意。
羡:《诗·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羡。”《管子·国蓄》:“钧羡不足。”《周礼·小司徒》:“以其余为羡。”《晏子春秋》:“喜乐无羡赏,忿怒无羡刑。”《史记·平准书》:“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这里用为富裕有多之意。
墁:(màn)这里用指为土墙之意。粉刷过的墙壁。
食志:论动机供给食物。
食功:论功劳供给食物。
通功易事:指各行各业的人以各自的产品互通有无。通:交流。易:交换。事:物资。

译文:

      彭更问:“后面跟随着数十辆车,又跟随着几百人,在客馆里吃遍了诸侯各国,不以为过分吗?”
      孟子说:“如果不想走一条道路,即使一碗饭也不接受;如果同走一条道路,那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以为过分,你以为过分吗?”
      彭更说:“不,但读书人不做事而吃饭,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你不通晓用成效交换之事,以多余的补充不足的;那么农民有余粮,妇女有多余的布帛就不知道如何交换。你如果通晓这些事,那么造礼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车轮的轮人、制车厢的舆人都能从你这里得到饭吃。有这样一个人,在家孝顺,在外友爱,能守先辈君王的道路,以此扶持后来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谋食,你为什么能尊重造礼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车轮的轮人、制车厢的舆人却轻视为了仁义而奔走的人呢?”
      彭更说:“造礼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车轮的轮人、制车厢的舆人,他们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求饭吃;君子追求人生的道路,其目的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孟子说:“你何必管动机目的呢?他对你有劳绩,你可以供养就供养,你是按动机供养人,还是按成效供养人呢?”
      彭更说:“供养求饭吃的人。”
      孟子说:“有这样一个人,他打坏瓦,又乱涂墙,他的目的也是为了求饭吃,你供养他吗?”
      彭更说:“不。”
      孟子说:“那么你不是因人的动机而供养,而是按他的贡献而供养了。”

评析:

      这段文言文是孟子与彭更的一次对话。孟子在这段对话中,以独特的逻辑与深沉的思考,深刻地阐述了食之为物,志之为道的人生观念。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看,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末期,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封建贵族享受极致的荣华富贵,而底层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孟子以此提出他的思考,批判了社会上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的现象。
      其次,孟子在对话中坚决地表达了他的观点态度。他认为,如果违背道义,即使再多的物质财富也不可受;如果符合道义,即使是接受天下,也不以为贪。这是孟子的道德观,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追求,而非物质财富。
      再者,孟子的写作思路清晰,修辞手法巧妙。他首先以彭更的疑问引出主题,然后通过设问和对比的方式,逐步引导彭更明了他的观点,最后以反问的方式,巧妙地揭示了他的主旨。
      此外,孟子在对话中深情地表达了他的情感和意境。他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对于人们的物欲横流,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和不满。他以深沉的语言,描绘出他理想中的社会景象,那里的人们追求的是道德和精神,而非物质。
      最后,孟子的风格和特点在这段对话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语言简洁而凝练,逻辑严密而深入,他的观点独特而深刻,他的情感真挚而热烈,这些都使得这段对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是孟子的一次深刻的思考,他以独特的思维和深沉的情感,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他提醒我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要忘记了精神的追求,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