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七节

孟子

公孙丑章句下·第七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注释:

自齐葬于鲁:孟子在齐国时,随行的母亲去世,孟子从齐国把母亲遗施购国安葬。
嬴: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莱芜西北。
充虞:孟子的学生。
敦:治,管。匠事:木匠制作棺材的事。
严;急,指时间紧迫。
以:太。
棺椁(guǒ)无度:古代棺材分内外两层,内层叫棺,外层的套棺叫椁。棺椁无度是说棺与椁都没有尺寸规定。
中古:指周公治礼以后的时代。
不得:不符合法制的规定。
为:这里是“与”的意思。
比;为。
化者:死者。
恔(xiào):快,快慰,满足。

译文: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
      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评析:

      此段文言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描述了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途中在嬴地停留时与弟子充虞的一段对话。内容主要涉及古代的葬礼习俗、礼仪制度以及孟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首先,从文中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之严密。孟子提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这说明在古代,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都有明确的棺椁制度和尺寸规定,体现了古代礼仪制度对社会各阶层的普遍约束。
      其次,孟子对于孝道的理解也在此段文言文中得以体现。充虞询问孟子关于棺椁美观与否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尽于人心”的角度阐述了孝道。他认为,作为子女,应该尽自己所能为父母提供最好的安葬条件,以表达内心的孝顺之情。但同时,他也强调了“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即不能因为追求奢华而违背自己的经济能力,否则就是虚伪和不孝。
      此外,孟子还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他将人死后的身体比作土地,认为应该让身体与土地隔绝,以免受到侵蚀。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关怀,也暗示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即使是死者,也应该得到尊重和关怀。
      最后,孟子的语言风格也在此段文言文中得以展现。他的言辞简练而富有力量,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自己的论证力度,使得整段文言文读来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此段文言文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和孝道观念,也展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它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