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四节

孟子

公孙丑章句下·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注释:

平陆:齐国的边境县,在今山东汶水县北。
大夫:此指平陆县的行政长官孔距心。
羸:(léi雷)《左传·桓公元年》:“请羸师以张之。”《国语·周语》:“此羸者阳也。”《礼记·问丧》:“身病体羸。”这里用为身体瘦弱之意。
距心:人名,即平陆县长官,姓孔,名距心。
刍:(chú除)《周礼·地官·充人》:“刍之三月。”《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左传·僖公二十九年》:“馈之刍米。”《越绝书·外传本事》:“刍莝养马。”《庄子·列御寇》:“食以刍叔。”这里用为喂养牲畜的草料之意。
为都:为,作为,治理。即指管理都邑。
诵:《周礼·大司乐》:“兴道讽诵言语。”即指复述。

译文:

      孟子到了齐国的平陆县,对这个县的长官说:“如果你的守卫战士在一天内三次失职,你会开除他们吗?”长官说:“不用等三次。”
      孟子说:“然而您失职的地方也多,灾荒歉收的年份,你的百姓们,老弱病残的辗转于沟壑而死亡,年轻力壮的散走四方逃难,有好几千人啊。”长官说:“这不是我孔距心的能力所能处理好的呀。”
      孟子说:“现在假如有个人接受了替别人放牧牛羊的事,那一定要设法找到牧场和喂养牲畜的草料,要是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主人呢?还是站在一旁眼看着牛羊饿死呢?”长官说:“这是我孔距心的罪过了。”
      后来有一天,孟子见到齐王,就对齐王说:“大王管理都邑的地方长官,我知道了五个人,能够知道自己有失职罪过的,惟有孔距心。”于是就为齐王讲述了经过。齐王说:“这也是我的失职罪过啊。”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在平陆与当地大夫的对话,对于国家治理和民生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孟子借由富有哲理的对话,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和统治者对于民众的责任,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弊端和统治者的错误。
      首先,这段文言文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正是诸侯割据,百姓流离的时代。孟子以当地大夫为代表,通过对其行政失误的批评,批判了那个时代的统治者对于百姓生活疏于关心,政治失责的现象。
      其次,孟子的观点态度明确,他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主张治国必须以民为本,关心民生。他以一系列设问的方式,逐步引出大夫的错误,使大夫自己也承认了他的失误。这种以问代答的写作思路,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加鲜明,也使得对话更具说服力。
      再次,孟子在这段对话中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他将大夫对待百姓的态度,比喻为牧人对待牛羊的态度,通过比较,使得大夫的错误更加明显。这种富有哲理的比喻,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具深度和影响力。
      此外,孟子在这段对话中,表现出了对于民生问题的深刻关注,他揭示了社会上存在的弊端,如“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这种深刻的社会揭示,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孟子在这段对话中的风格和特点是深入浅出,直击要害。他不仅用深刻的哲理和富有影响力的比喻,揭示了统治者的错误,而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得他的观点更易于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是孟子治国理政思想的典型代表,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和统治者对于民众的责任,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