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

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非:不对,错误。
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转附、朝舞:均为山名
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豫:义同“游”,游乐。
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
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慝:恶。
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大戒:充分的准备。
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畜(xù):爱好,喜爱。
尤:错误,过失。

译文: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评析:

      孟子接见齐宣王的一段对话。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段对话则是他的政治观的集中体现。
      首先,这段文言文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的齐国。这个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王公贵族们过着奢侈的生活,却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齐宣王作为齐国的国王,他的问题“贤者亦有此乐乎?”反映出他对于享受和快乐的追求,而孟子的回答则是对这种追求的批判和纠正。
      孟子的回答中,他首先肯定了人的追求快乐的权利,但是他立即加以限定,如果人不能得到快乐,那是因为他没有达到他的上限。他进一步指出,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如果不能与人民共享快乐,那就是错误的。他的这种观点,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也反映出他作为儒家学者的道德观。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还引用了晏子对齐景公的劝诫,以此来进一步阐述他的政治观。晏子的劝诫中,他批评了各国国王的奢侈生活,提出了“无非事者”的观点。这个观点强调了国王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于国王的一种道德要求。孟子引用这个故事,是为了以此来教诲齐宣王,让他明白真正的快乐不在于个人的享受,而在于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
      这段文言文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相当独特。孟子在对话中,运用了反问、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论述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他还运用了历史事实,使得他的观点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是孟子政治观的集中体现,他以儒家的道德观为基础,提出了民本的政治理念。他以他的智慧和才识,对齐宣王进行了教诲,让他明白真正的快乐是什么。这不仅体现了孟子的高尚品质,也体现了他的深远影响力。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