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惛:同“昏”,昏乱,糊涂。
恒产:可以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如土地,田园,林木,牧畜等。
放:放荡。
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
侈:放纵挥霍。
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欲违法乱纪。
罔:同“网”,有陷害的意思。
制:订立制度、政策。
轻:轻松,容易。
赡:足够,充足。
奚暇:怎么顾得上。奚:疑问词,这么,哪有。暇:余暇,空闲。

译文:

      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麽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评析:

      描绘了孟子向齐宣王提出的一番治国之策,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深厚的政治智慧和深邃的人文思考。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看,这段文言文是孟子对齐宣王治国之道的建议。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以严格的法律和权威的政治手段来治理国家。齐宣王是孟子的主人,他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英明的君主,他接受了孟子的建议,使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孟子的这段话是对齐宣王的一种启发和指导,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齐宣王的治国策略。
      然后,从作者的观点态度看,孟子主张以法治国,他认为国家的运行需要严格的法制和权威的政治手段。他强调君主的权威,认为君主的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他提出了“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观点,这是对君主权威的一种强调和赞扬。同时,他也提出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观点,这是对人心的一种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再者,从写作思路看,孟子的这段话是一种对话形式,他通过对话的方式,向齐宣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首先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然后通过比喻和举例,向齐宣王解释了自己的观点。他的这种写作手法,既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够使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看,孟子的这段话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例证,使得他的观点更加生动和深入。比如他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通过比喻,他向齐宣王解释了“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的道理。同时,他也使用了一些形象的例证,比如他说:“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这是一个形象的例证,通过例证,他向齐宣王解释了“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是孟子对齐宣王的一种启发和指导,他通过这段话,向齐宣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的这种启发和指导,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了他深邃的人文思考。他的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