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四书五经>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

孟子及其弟子著〔春秋战国〕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安:乐意。
梃(tǐng):棍棒。
庖(páo):厨房。
厩(jiù):马栏。
且人恶(wù)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
恶(wù):疑问副词,何,怎么。
俑(yǒng):古代陪葬用的陶偶、木偶。在用陶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陶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陶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陶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象:同“像”。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评析:

      这段文言文是孟子对梁惠王的一次劝谏。此段文字深刻揭示了统治者滥用权力、荒淫无度的恶劣行径,以及对人民生活的漠视,同时也表达了孟子对人道主义的坚守和对政治道德的追求。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国家纷争的时代。梁惠王是当时的一位君主,他虽然对孟子的儒学思想表示尊重,但在实际的治国过程中,却并没有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他虽然表达出“愿安承教”的愿望,但在孟子的一系列质问下,他的虚伪和无能暴露无遗。
      从作者的观点态度来看,孟子对梁惠王的批评毫不留情。他以杀人以梃和刃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梁惠王的暴政与杀人无异,然后又通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梁惠王奢侈淫逸、草菅人命的现象。这种直接而深刻的揭露,无疑显示了孟子对于不仁政治的深深憎恶。
      在修辞手法上,孟子运用了反问和类比的手法,使得论述更具说服力。他通过反问“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以刃与政,有以异乎?”引导出梁惠王的暴政与杀人无异的事实,再通过类比“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将梁惠王的行为比作“兽相食”,使其罪行更为突出。
      在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上,孟子的言辞激昂,充满了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以道德的高度,为人民发声,为社会正义呼喊,形成了一种悲壮而又深沉的意境。
      在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上,孟子的语言简洁明快,寓深意于浅白,以简洁的词句表达出深远的思想。这不仅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责任和人道主义精神,也展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高尚品质和崇高情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是孟子儒家思想的生动体现,他以其深刻的政治眼光、独特的修辞手法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向我们揭示了统治者的罪恶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儒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道德追求。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