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

杂家(兼儒墨,合名法)

杂家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杂家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1. 杂家简介

  • 创始人:
  • 代表人物:吕不韦、刘安、尸佼
  • 创建时间:战国末至汉初
  • 门派思想:兼儒墨,合名法
  • 门派典籍:吕氏春秋、淮南子、尸子

2. 起源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3. 杂家思想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是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4. 代表人物


杂家

吕不韦

秦国丞相,著有《吕氏春秋》


杂家

刘安

刘邦之孙,豆腐的发明家,著有《淮南子》


5. 门派典籍


6. 杂家派系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能算做一个流派,因为它并非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也没有自己的派系。


7. 历史评价

      江瑔说:“其得道家之正传,而所得于道家亦较诸家唯独多者,则惟杂家。盖杂家者道家之宗子,而诸家皆道家之旁支也。惟其学虽本于道家,而亦旁通博综,更兼采儒墨名法之说:故世名之曰杂家。此不过采诸家之说以浚其流,以见王道之无不贯;而其归宿固仍在道家也。”
      蒙文通说 : “司马谈说的道家 , 显然是杂家 , 这就是黄老。 ”
      吴光说 : “战国末期各派思想家都试图以某家思想为基础 , 杂糅别家思想而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于是所谓 ‘兼儒墨 , 合名法’ 的 ‘杂家’ 出现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